拼多多:选择与质疑 背后的4条营销法则
在拼多多诞生之时,并没有多少人看好,不少人直言,活不到年末,这种言论在拼多多成立两年之后还是占据了主流地位。
到现在,拼多多聚集了2亿个用户,这引来诸多局外人的发问:崛起的为什么是它?
不在淘宝上做生意
腾讯一直力挺京东,但是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成功,很多人觉得微信这个超级APP已经失去了让电商和流量结合起来的裂变传播力量。从微店到有赞再到京东,很多人说,这个一个伪需求。
拼多多抓住了把社交流量转化为电商流量的窍门。
“拼”的逻辑里,老用户选择喜欢的商品,将网页分享到微信中,朋友看到后点击进入、注册参团,以超低的团购价格获得商品。下一次,新用户将重复组团的动作,由此带来更多的新用户。
质疑中的伪社交电商
2016年末,拼多多积攒下了近2亿个付费用户。据传,其月流水已达40亿元,估值破10亿美元。这意味着,拼多多已超过唯品会,上位电商前三强。
用户希望低价购买优质商品,但商家没有供应链优势。为保证低价还挣钱,降低产品和服务质量成为商家首选,而这又损害了用户体验。
标品如此,水果等非标品的质量可想而知。打开网页,有拼多多的地方,几乎就有腐烂的水果照片。据悉,2016年拼多多投诉量跃居行业第一,高达13.12%。
与社交电商伪命题论相比,伪社交电商论更让人质疑拼多多。社交讲的是交互,内容的相互传递。但拼多多实际是在用低价进行病毒传播,一个低价商品你想要成团,就必须拉进来更多的购买者。所谓社交,其实只是分享链接,拉更多的人入团。
空手套白狼,每款都是9.9包邮
.9元包邮这套玩法,最早就是淘宝卖家做起来的。只要玩得好,跑量一样赚大钱。随着淘宝流量政策的改变,将流量更多地分配给特色产品,商家发现,低价也引不到流量了,他们就开始“出淘计划”。
有巨大的需求,有懂得做这个市场的商家,即使不是拼多多,也会有购多多、折多多不断涌现出来。
迎头赶超也要有态度
拼多多的罚款,也确实做到了一视同仁。
拼多多想用类似新加坡的法治,矫正野蛮生长带来的副作用。
但这样一个“新加坡”王国,在草根商家和低价用户的添砖加瓦过程中,或许还将面临更多的不稳定与维稳。